初入信息,期盼未来
在2019年刚进入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读研时,导师孙小兵教授就给曹思聪讲述了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软件工程领域的机遇与挑战,描绘了令人兴奋的前景。在导师孙小兵教授的帮助和指导下,他开启了学术探索和研究的大门,并快速成长。
2019年底爆发了新冠疫情,全国都笼罩在一篇阴霾之中,曹思聪一直在家潜心科研,积极与导师在线上沟通,设计研究方案,开展实验并撰写论文。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暑期,在团队薄莉莉老师和导师孙小兵教授的耐心指导与迭代修改下,第一次投稿便很顺利的被中科院二区期刊(CCF-B推荐)IST录用,并在合作的Internetware会议上进行口头报告。中稿的兴奋并没有让曹思聪止步不前,相反,在导师孙小兵教授“树立崇高学术理想”的建议下,他毅然选择了硕博连读,攀登更高的学术顶峰。
刚步入博士研究生生涯时,曹思聪阅读了大量文献并复现了一批领域中重要的工作,在课题组组会上积极参与交流并多次主动汇报进展,与课题组的同学与老师频繁探讨相关工作的思想并交流看法,努力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方向,并在导师孙小兵教授的指导下,选定了博士的研究课题,对未来的研究生活充满了期盼和向往。
千锤百炼,厚积薄发
在导师孙小兵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曹思聪在2020年末顺利完成了第二个工作并投稿到领域内的顶会中,但是录用结果显示论文没有受到评委们的青睐。在听到导师孙小兵教授说,“论文是投出来改出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打磨”后,他定下了一定要中顶会、发顶刊的目标。此后,他一边查找分析问题、改进被拒稿的工作,一边思考课题难点、进行新的工作。与此同时,他也积极向导师汇报进展,听取导师的建议和指导;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相关文献,查漏补缺;时刻保持思考,咬定科研目标不放松。在一系列脚踏实地的措施和努力下,经过不断地思考、创新、实现、分析、完善、撰写和反复打磨,在经历了多次拒稿后,曹思聪终于厚积薄发,以第一作者身份录用了四篇CCF-A类顶会/顶刊学术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曹思聪所在的课题组有着良好的交流沟通氛围,鼓励创新,能够容纳不同的观点,同学之间能够共同学习和进步。在导师指定课题组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他带领课题组的其他同学建立了每周的小组专题讨论机制。在小组专题讨论中,大家对讨论的内容各抒己见,互相分享经验、想法和心得,经常讨论因为一个问题争论一整个下午。后来,曹思聪渐渐发现,小组讨论中的倾听、交流和思考成为了论文中创新的重要源泉,对他的科研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乐于奉献,心存感恩
在科研之外,曹思聪还主动参加学院举办的学术沙龙等活动,向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分享学习心得,答疑解惑。在2021年暑期扬子津校区疫情防控期间,他积极参与志愿工作,担任食堂引导员,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同时他也主动承担实验室疫情联络工作,成为学院与实验室同学之间的桥梁。
不知不觉,曹思聪在扬大已度过了四年多的美好时光,受到过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他的内心中,充满了感恩之情:感谢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提供的平台和支持,感谢孙小兵教授、李斌教授、薄莉莉副教授等老师的教导、支持和帮助,感谢同门之间的相互帮助和鼓励。他表示,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一定不负韶华、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希望有一天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