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风采 > 正文

学生风采

以趣为志 筑梦未来——2016~2017学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袁小昊

袁小昊,男,汉族,1996年7月生,江苏南京人,共青团员,2014年9月始就读于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专业,2015年9月转入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曾获朱敬文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一等奖)、校三好学生等荣誉,在江苏省一级期刊《淮阴工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发表论文1篇,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授权外观设计专利1项、公示发明专利1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

获奖感言:砥砺前行,勇攀高峰,百折不屈。

我从小兴趣广泛,小学六年级获得钢琴业余10级,初中起学习网球并一直坚持至今,也曾接受过跆拳道的训练。各类各样的兴趣爱好虽丰富了我的生活,但有我内心有个小小的愿望从来没有改变过,那就是航空报国。高考的失利让我与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但我不愿就此放弃我的梦想,大一下学期我选择转专业到信息工程学院学习自动化专业,在这里我的兴趣得以继续发展,经过不断努力,我获得了学校保研资格,并顺利通过哈工大控制工程方向研究生的面试,我的梦想也可以继续延续下去。

打牢理论基础

由于转专业且自动化专业与原专业跨度较大,所以我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补课、学习。校内课程内容多,范围广,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像自动控制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复变函数这类课程,不能马上看到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效果,但是这些课程在长远来看是十分有用的,这些知识会在我们脑海中慢慢发酵,就像武功中的内力,说不定未来的某天,你获得的新思路就是来自于扎实的理论基础。且大学的教学方式也和初高中填鸭式的教学不同,课堂时间有限,课程内容多,想要学好这些课程,对自我学习的能力要求就很高,这也是在大学期间,我们需要培养的一种能力。因此,我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没课的时候我会到图书馆找配套教材,练习除了作业之外的习题,每周上完课,我会总结一下近期学的知识。还记得大二上学期,原课程排的就很满,我还要补修大学物理上、电路原理、线性代数等课程,为了提高效率,我常常课后就跑去图书馆自习,看到闭馆时才回宿舍楼,回到宿舍喝口水后,就带着书到楼下去继续学习,那个时候培养的耐力和坚持也为后来科创比赛打下了基础。

 乐享科研魅力

由于我的努力以及优异的专业成绩让我在自动化专业中脱颖而出,并有幸结识到我的导师,走上了科创之路。我参与的项目是跨学科与植物学院联合研发的,也是学校推选为全国“挑战杯”重点备赛作品。从大二暑期到比赛前期,我作为组长和项目共同成长,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当中有笑有泪,有荣誉有挫折。期间,我走访了多家植保植检站,与多位植保专家交流,也向江苏省植保站站长汇报过项目,进行了专利申请书、综述性文章、作品申报书以及作品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参与了科技查新报告的编写,收获颇多。这段经历让我认识到以下三点:1.科研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研究,更需多个学科领域的结合;2.科研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团队作战,想只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是不行的,管理好团队、发挥成员作用以及平时的为人处事非常重要;3.科研之路充满曲折与挑战,过程艰辛,需要持之以恒。

“挑战杯”备赛的大量时间花在材料的写作、PPT和专家问辩的准备。备赛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一份好材料来之不易,尤其是申报书,要字字精炼。虽然改材料有时会忙到深夜,一份文本能修改几十次,但当看到工作顺利完成后,我感到十分开心。PPT的准备亦是如此,逐字逐句都要推敲。在经历过这些之后,我觉得我对科研有了自己浅薄的认识,并认为自己十分喜欢这种感觉——当材料修改完成时,当从专家问辩的会场走下时。我一直希望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现在,我希望能够通过科研报国。与此同时,我还参加了西门子杯智能制造挑战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在比赛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丰富了人生的经验,这成为了我学习的另一种方式。

兴趣引航未来

我对研究方向的认识以及兴趣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参赛作品、导师的指导以及学长的帮助。我的“挑战杯”作品是采用机器视觉、图像处理与分析、模式识别等技术对水稻、小麦病害进行自动检测与识别,通过研发检测装置、搭建测报平台来解决目前植物保护领域存在的问题,这让我对这些技术有了基本的认识。我的导师也从事模式识别领域的研究,在水稻叶片病斑图像分割的研究中,我第一次接触到MATLAB的编程,导师还向我介绍了病斑特征抽取以及病害分类识别的方法。大二暑期,在国外的学长向我推荐吴恩达讲授的机器学习课程。通过英文讲义与视频,我学习了部分理论知识,并向导师请教了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这使我对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的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我身边,也有从事模式识别、医学图像处理等研究的老师,通过与他们的交谈,让我认识到图像在各行各业以及生活中的作用,我很憧憬他们的研究工作并希望以后也能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在扬州大学的四年,我成长了许多,通过科创,学到了一些知识,学会了一些技巧,产生了对科研的向往。我希望能继续我的求学之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 2018 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华扬西路196号 电话:0514-87993875、87993876 传真:0514-87887937 E-mail:xxgcxy@yzu.edu.cn 邮编:2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