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 > 培养工作 > 正文

培养工作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研究生应能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工作。毕业后可在科研院所、工厂企业及高等院校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科研、应用开发或教学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三个面向”的时代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有关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各种专门知识,熟悉现代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工具,有娴熟的计算机使用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通过与其它学科交叉,能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多种研究及应用课题。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作风。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3.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分段完成学业,允许休学创业。休学与在读的时间之和不得超过5年。

  学习优秀的硕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其学习年限至少为2年。硕士生延期毕业,必须写出书面说明,导师签署意见并明确加强培养的具体措施,经学科同意、院长批准,研究生处备案。

  三、研究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一级学科,涵盖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三个二级学科。我们目前设置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个二级学科。其主要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见下表。

一级学科名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科代码

0812

序号

二级学科名称

学科代码

本学科研究的主要方向

1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081201

  本学科主要研究并行算法设计与分析、普适计算与中间件技术、信息安全等。

2

计算机应用技术

081203

  本学科主要研究并行与分布式处理技术、人工智能与智能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等。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硕士研究生应完成49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8学分,必修课程12学分。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2个学分,具体课程设置与学分见下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公共课程

M1111700101

自然辩证法

54

2

 

M1111700201

英语

72

4

秋+春

 

M1111700103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2

 

M000401

矩阵论

54

3

 

学科基础课程

M100201

计算机体系结构

54

3

 

M100202

面向对象技术

54

3

 

M100203

计算机网络技术

54

3

 
 

合    计

 

18

   

M1111700103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2

2

 

M100302

最优化理论与算法

48

3

 

M100222

并行处理技术

48

3

方向1

M100223

并行算法设计与分析

64

4

方向1

M100224

现代密码学

64

4

方向2

M100225

网络安全技术

48

3

方向2

M100230

数据挖掘

64

4

方向4

小    计

 

23

   

M000110

第二外国语

72

2

M000102

英语口语

32

1

M100149

多媒体技术

32

2

至少选两门专业选修课

M100102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

48

3

M100249

软件新理论与新技术

48

3

M100243

分布式数据库原理

48

3

M100250

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

48

3

M100246

数据仓库

48

3

M100323

模式识别

48

3

M100344

人工智能

48

3

  

。。。。。。。。

      
          
          

小   计

 

24

   

学士阶段基础课程

 

C程序设计

54

3

   
 

计算机组成原理

54

3

   
 

操作系统

54

3

   

小   计

 

9

   

必修环节

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

不少于10次

 

2

   

总    计

 

35

   
                 

  1、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修学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满足选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取得本专业学士学位的硕士研究生经导师审查同意,可免修非学位课程中学士阶段必修课程。

  2、课程学习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中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

  五、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

  实行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做到教学相长。

  2.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并重

  为了使研究生能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良好的实验技能,研究生必须学完学位课程以及研究方向必修课程。此外,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和研究生的基础,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几门课程。硕士生既要深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又要通过科研论文及学位论文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3.产学研联合培养

  根据培养需要,研究生可在校内修读课程学分,到“产学研”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培养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生必须补修5门现专业大学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方向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但应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课程学习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鼓励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

  3.实践环节

  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讲、辅导、指导实验和辅助指导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

  4.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硕士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并以外文文献为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总阅读量应不少于10-15万英文单词。

  5.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主持1次研究生学术讨论会,并至少主讲1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参加的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原则上校内3小时的专题讲座为一次学术活动,校外参加的学术会议按天数折算,原则上1天为2次学术活动。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考核以闭卷笔试方式进行,部分专业学位课程考核也可以课程论文方式进行,但应力求公开发表。必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同等学力者补修的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

  实践环节由专人负责,研究生必须填写《扬州大学实践环节考核表》,由学院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时,要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并存档。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情况由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中期考核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系聘请包括导师在内的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对研究生进行政治思想表现考核和业务学习情况考核,并综合评分给出成绩。中期考核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阶段。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学位论文与答辩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1.选题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一方面要考虑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力求和国家或省部级的基金项目、攻关项目等接轨。

  2. 开题

  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开始,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立题意义、文献综述初步、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开题报告应在学科范围内公开宣讲,并广泛征求意见。

  3.学位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论文要求资料可靠,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对所研究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研究成果。论文书写必须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以省、校两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目标,着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3.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积极推行学位论文的“双盲”送审和公开答辩制度。

  九、学位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1、矩阵论 48学时,3学分 重点介绍内积空间与矩阵Jordan标准形、矩阵多项式、矩阵分析、微分方程的矩阵分析解法、广义逆矩阵等基本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计算机体系结构 48学时,3学分 主要介绍各类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的组成、理论、技术、结构与软件等,其中包括计算机研究领域、制造行业的最新信息。

  3、面向对象技术 48学时,3学分 主要介绍面向对象技术及面向对软件工程概述、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实现、面向对象应用等。

  4、计算机网络技术 48学时,3学分 按照OSI集成模型介绍网络中的概念、协议、技术等。

  5、最优化理论与算法 48学时,3学分 主要介绍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原理和方法、对偶理论、最优条件、无约束最优化方法和约束最优化方法等。

  6、并行处理技术 48学时,3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并行处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主要介绍并行处理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对向量处理、多处理机系统及VLSI计算结构的系统结构、软件、算法等作深入讨论。

  7、并行算法设计与分析 64学时,4学分 系统介绍各种专用与通用并行计算机模型上的算法设计与分析方法,其中包括阵列与树模型、超立方体网络模型等计算模型上的数值、非数值并行算法的设计与实现等。

  8、现代密码学 64学时,4学分 主要介绍密码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分别介绍分组密码、公钥密码、序列密码、数字签名、Hash函数等,介绍密码学的两大理论基础(信息论和复杂性理论)及常用算法。

  9. 网络安全技术  48学时,3学分 主要介绍Internet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背景、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网络安全管理的规范、标准与对策和网络安全技术。  

  10. 数据挖掘 64学时,4学分 主要介绍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OLAP技术、数据挖掘原语、语言和系统结构、概念描述:特征化与比较、挖掘大型数据库中的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

© 2018 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华扬西路196号 电话:0514-87993875、87993876 传真:0514-87887937 E-mail:xxgcxy@yzu.edu.cn 邮编:225127